电 话:0769-23600350
手 机:13609680181
联系人:刘老师
地 址:东莞市东城主山振兴路124号(妇幼保健院斜对面)
4月2日
世界孤独症日
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孩子,他们不擅长沟通交流,不擅长与外界打交道,他们是自闭症儿童,而我们更愿意称呼他们为“星星的孩子”,因为他们就像星星一般纯净,独自在黑暗中闪烁。
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认识孤独症,学会理解并接纳孤独症儿童,营造关注与关爱他们及其家庭的良好社会氛围,才能让每一颗“星星”都能闪闪发光。
误区1:孩子是性格内向,不愿意社交而已。
孤独症儿童常被误解为性格内向或不喜欢社交,但实际上,他们是由于神经系统的异常,他们难以理解和应对社交情境,可能在解读面部表情、理解情绪或分享情感上存在异常,进而面临严重的社交障碍。
误区2:孩子得病,是因为父母给的关爱太少。
孤独症是一种不可治愈的永久性神经发育障碍,与父母的关爱程度无关。尽管目前孤独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,但已有研究表明,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包括遗传、环境因素和神经生物学因素等等。
误区3:只有儿童才会得孤独症,孩子长大就好了。
很多人认为孤独症只影响儿童,疾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好转,其实不然。虽然部分孤独症儿童在成年后会拥有一定的沟通能力,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摆脱了疾病的影响。很多成年孤独症患者仍面临着严重的社交和沟通障碍,他们需要持续接受家人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。
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症状尚无药物可以治愈。通过早期干预和支持,许多孤独症儿童能够在社交、沟通和生活技能方面取得显著进步。
早期发现、早期诊断、早期行为干预和教育可以改善孤独症儿童的不良预后。
孤独症的主要干预手段为康复训练。
可到相关机构接受康复训练,注重个体化治疗,多维度干预,不仅关注自闭症儿童的核心问题,还注重提升他们的日常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。
家长需要利用家庭与社会资源,给孩子营造语言沟通与交流的环境。
部分孤独症儿童容易出现影响自身和他人的各种挑战性问题行为,因此采用相应的行为矫正方法和预防策略,可以从多到少、从少到无地减少问题行为。
自闭症儿童需要尽早接受正规科学的康复训练,并采用相应的训练手段,以帮助减少孩子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行为。
除了家庭的支持,关注孤独症患者也是全社会的责任。他们需要社会、学校、社区的理解和接纳,更需要全社会为他们及其家庭提供科学、有效的支持和帮助。